“一江春水”和“八千里路”的启示
电影《一江春水向东流》和《八千里路云和月》,聚焦抗战中的风云儿女和命运浮沉,既延续了上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洞察社会的传统,又融合了对战争及人性的深刻反思,因其人文关怀和艺术成就,至今仍被视作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的代表。
电影《一江春水向东流》和《八千里路云和月》,聚焦抗战中的风云儿女和命运浮沉,既延续了上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洞察社会的传统,又融合了对战争及人性的深刻反思,因其人文关怀和艺术成就,至今仍被视作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的代表。
抗战胜利后,周恩来提出要在上海建立电影制片机构作为党的文艺阵地,史东山等进步人士于是成立联华影艺社,《八千里路云和月》便是其第一批拍摄的影片。该片以抗战时期抗敌演剧队四、九两队的生活为蓝本,史东山曾有过类似经历,他对抗战胜利后社会出现的种种黑暗现象感到悲伤,决
丁玉娇(万茜饰)抱着丈夫骨灰盒走三天三夜,这段戏让无数观众哭湿枕头。最绝的是 "地道战" 情节,村民用锅碗瓢盆当武器,连小孩都拿着弹弓参战,被军事科学院列为 "人民战争教学案例"。